“将他们带上吧。”嬴稷道:“头一回去见大父,寡人可不好不准备见面礼。”
他身边的白起暗道,也不知,秦孝公看到他们这浩浩荡荡一大群人,究竟是喜更多一些,还是惊更多一些。
第3章
各国士子们陆陆续续进入了秦国,这次入秦的士子,竟有三四百之数,其中不乏一些小有名气的士子!
这也让秦国的官员们十分惊讶。看来,他们秦公的那封《求贤令》,的确是起到了绝佳的效果。
只是,不知数百名士子中,究竟有多少真才实学之辈,最终,又有多少人能留在秦国,为秦国效劳。
卫鞅在入秦的路途中,特地将秦国的现状打探了一番。
老旧,苦穷,氏族林立。
井田制已明显跟不上发展的需求,田间的黔首们,却依旧在井田上劳作。
他们每天在田间忙忙碌碌,却没有一块田地属于他们自己,进行完辛苦的劳作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只能分得一份薄薄的糊口之粮。
这使得许多黔首得过且过,没有努力种田的动力。
而那些老氏族们,仗着祖上的荣光,却可以不事生产,整日享乐。
即便他们什么也不做,他们依旧有爵位可以承袭,田间的产出也有他们的一份。
卫鞅将这一情况记在心中,对于如何治理秦国,改变秦国的现状,他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
弊政重重的秦国,就如同一辆老旧的战车,虽还在缓慢行进,却随时都有可能散架。
想要改变秦国的现状,必须得变更法令,削弱这些老氏族们,令大权归拢于国君之手,并以或威逼或利诱的手段,充分调动黔首们的积极性,令他们努力在田间劳作,令他们上战场时不畏生死。
对于卫鞅而言,为秦国找到一条出路不是难事,难点在于,这位重金求才的秦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位秦公能否如他所言,虚心接受底下士子的谏言?当变法面临重重阻碍之时,这位秦公又能否坚持到底?
卫鞅是从魏国来的。
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执政时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这一次变法,使魏国国力强大了起来,也给卫鞅提供了不少经验。
卫鞅在入秦之时,怀中就揣着李悝变法时所着的《法经》。
随后,在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执政时期,远在南边的楚悼王也感觉到了来自三晋之地的威胁,以及楚国内政的种种弊政。
这时的楚国,早已不是春秋时期那个可以对着别人说打就打,被人声讨就说一句“我蛮夷也”,怼得别人哑口无言的楚国了1。
因为分封制在楚地的盛行,楚国俨然成为了一个缩小版的周王朝,看似强盛,实则一盘散沙。
楚王仅仅是个还有些实权的“周天子”罢了。别看楚国那么大块地,兵多将广,真要跟三晋之地对上了,楚国可不见得能够讨到便宜。
为了重新让楚国强大起来,楚悼王不惜重金将吴起从魏国挖了过去,任用吴起为楚国令尹,展开了一次浩浩荡荡的变法行动。
这次变法,的确让老旧的楚国重新呈现出蒸蒸日上之景。可惜,变法终究失败了。
楚悼王生前坚持吴起的法令,却管不到身后事。他一死,主持变法的吴起便被楚国老氏族们射杀在他的灵柩前。
他的继任者楚肃王没能抵挡住来自旧势力的反扑。最终,吴起与楚悼王所变之法尽皆被废。
这一成功,一失败的变法案例,也给卫鞅带来了不少启发。
卫鞅在魏国为官时,也曾反复思考过李悝与吴起的成败得失。
而后,卫鞅得出了结论,法令固然重要,人也同样重要。
再正确的法令,若没有能够将它维持下去的国君,照样无用。
基于这种种考量,卫鞅并不准备一见到秦公,就向秦公说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打算先好好试探一下这位秦公,看看这位秦公究竟是不是能够与他共事之人。
卫鞅一路来到了栎阳,这是如今秦国的国都。
在过去长达三百年的时光中,秦国都以雍城为都,直至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为求“北却戎狄,东通三晋”,便将都城迁到了栎阳。
栎阳是一座新兴的都城,不如临淄繁华,不如大梁气派,但在卫鞅眼中,这座城池却与苦穷的秦国一样,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与卫鞅不同,一些士子才来到秦国,便不由嘀咕了起来。
这秦国也太穷了吧?就算他们能够在秦国获得高官厚禄,也没有地方可供他们消费啊。
一时之间,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
但不管怎么说,来都来了,他们准备先见秦国国君一面,再做打算。
嬴渠梁在听说入秦士子多达三四百人之时,颇为惊喜。
他对身边的宠臣景监说道:“这么多人中,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达到一半,寡人若能将这些人留下来,何愁我秦国不兴?”
不过,嬴渠梁也知道,如今有本事的人不少,人家却不一定愿意留在他的秦国。能够留下多少人,既要看他这个秦国国君的表现,也要看对方与秦国的契合度。
景监道:“君上如此诚心求才,必能觅得良才,为君上出计强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