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嘉二十五年,大年刚过,宫中还是一边喜气热闹的时候,凤城八百里加紧奏报传来,给这个年节带上了肃杀的意味。
皇帝急召八王、良郡王、二皇子和兵部养心殿议事,商量对策。
良郡王慕遥,自然跟他八叔一样早早的受到了消息,明白皇帝震怒的原因。
凤阳王趁着年节,出其不意,率部绕过北道口,继续北上回师凤城。沿途烧杀抢掠,百姓居无定所,受战火流离之苦。
杜子诚率部截杀失败,折损了不少人手,只好派兵在沿途驻扎,先救治百姓伤兵。
慕辛寅坐镇凤城,要防着凤城的凤阳王世子和白家发起攻击,腾不出人手增援杜九。故而上书皇帝,请求增援,以保住凤城、南锣。。
皇帝把奏报递给率先递给二皇子,众人传阅奏报。目光被奏报上的内容所震惊。
“众位爱卿,有何良计?”皇帝待众人明白当下的形势后,开口问道。
“杜小将年轻,失了北道口,此乃祸源。”兵部侍郎开口道,盯着良郡王吃人的目光,头皮发麻的继续说下去,“当初,他率兵追击凤阳王残部,兵部就不赞同。”
“既然兵部这么有先见之明,不妨各位大人说说眼下之局面如何破解?”慕遥虚心的问道。
“良郡王严重了。”兵部尚书威严道,“兵部并无针对任何人的意思。杜小将虽然出身西北杜家,但年纪尚青,将兵才干和守着凤成多年且城府颇深的凤阳王比,还是多有不足。”
“兵部不是不赞同派人追击凤阳王,只是这人选上是要多斟酌的。当时坐镇中军主持大局的人,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即刻派了杜小将上阵,会导致今日之祸端,实属预料。”
“大人是在说本皇子不顾大局?那么,请大人告知,本皇子应该怎么做?”一直阴沉着脸并未说话的二皇子,忍不住呛声道。
八王当日禀诏秘密回京,凤城是由他坐镇值守。当初派出杜子诚沿路追击凤阳王,一是中军那些老油条他压住不住,无人可派;二来,就是想借着凤阳王挫挫杜子诚和杜家,以及杜家身后的淑妃的锐气;第三,才是他不得不为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密旨宣召八叔回京的时候,也给他出了个难题。
他的好父皇,一早已经算定了凤阳王必弃下妻儿南下,他下旨让想法子送杜九去南锣。
谁能想到,之后杜九在南锣,收拢了人心,安抚了百姓,又征召百姓入伍,训练新兵,稳住了局面。慕遥南下后,更是处处帮衬,舅甥二人倒是暂时压制住了凤阳王。
可恨,慕辛胤在中军,夺了自己的指挥权,敲打了那些老兵痞子。是以回京后,得知慕遥也会回京,才在母妃的撺掇下,跟那几位联手,意欲刺杀淑妃,令慕遥不能再回北道口。
北道口是战点,杜九年轻,不是凤阳王对手,慕辛胤必然南下北道口将兵,到时候凤城,自己既可以把持。在最后大战时立下功勋,在军中得势。
谁承想,夜宴事件,最终以那种局面结束。逼的他不得不斩草除根,还对上了昆桑的人。
昆桑既然娶了七丫头,跟他所代表势力自然是井水不犯河水。这下他为了脱身,倒是得罪了昆桑使臣和七丫头身边的陪嫁嬷嬷,七丫头给赫都吹吹耳边风,赫都和他日后可不就是势不两立了。
现在还未等他重新谋算,拖住慕遥的脚步,战事就提前打响。北道口就被凤阳王出奇招,直接弃之不用。凤阳残部直接在北道口城中挖地道,扰过北道口,北山烧杀,直逼凤城。
这局面对他不利之极,偏偏兵部的那些人,还死咬他不放,让他如何不怒,如何不为自己辩解。
他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提醒皇帝,当初派出杜子诚,是他父皇授意的,不能现在把黑锅给他一人背。
“臣并未指明二皇子,二皇子又何需对号入座?”兵部尚书反击道,“需知战场之上,将领的一个错误决定,带来的就是流血千里,伏尸白万的后果。百姓受战乱之苦,皇子当真问心无愧么?”
“战场危急,本皇子做了该做的。至于大人,其余在这指责本王,不如兵部是否补给合格。”二皇子拿军饷挤兑兵部尚书。
二人对上,众人只当看戏。
“够了,朕媚忝抢矗巧塘慷圆摺2皇抢刺忝窍嗷ネ菩对鹑危被实郯炎啾ㄅ脑谟干希排獾目凇
先前还争论不休的人,都闭嘴不在吭声。
“都哑巴了不成?”皇帝质问,“平日里一个个吹嘘攻下凤城不是问题,你们多么的本事。到用人的时候,人呢?”
“皇兄息怒,当务之急是调派人马增援凤城,解一时之困。”八王不得不出声安抚皇帝的怒气。
“父皇,儿臣有个危险的法子,不知当讲不当讲。”慕遥迟疑着开口,“成了可解眼下困局,但若是一个操作不当,也可能会使南锣重新陷入战火之中。”
“说说看。”
良郡王一直南边,不在言语。
“郡王是说借兵南疆?”杜子田反应很快,在兵部那些侍郎还未明白之时,率先开口。
南疆世子有意借着大梁势力,绕过大祭司,问鼎南疆王之位。南疆世子倒是可以合作利用一二。
“杜爱卿认为此法可成?”皇帝眼眸一紧,盯着杜子田问道。
“回皇上的话,臣认为此法,风险太大。”杜子田还是否定完了,但之后又接着道,“但若是南疆肯借兵,又有良郡王和慕大人配合辖制,倒也勉强可以一试。”
“如果杜爱卿同去,把握有几成?”
“不到六成。”杜子田回道,“臣去与不去,差别不大。凤阳之战,不比西北。杜家对西北有所了解,对昆桑赫都此人,陆将军也看的透。臣不过是得天时地利人和,才跟慕将军、良郡王配合,险胜了西北之战。”
“老八怎么看?”皇帝问道,借兵南疆,不是不行,只是对他之后的计划会有阻碍。
“臣弟倒是觉得,与其借兵南疆,不如舍近求远。”八王爷思索了片刻,“与其求助一个跟大梁还未有姻亲实质关系的南疆世子,不如借兵大梁真正的姻亲昆桑。”
八王抛下这个惊雷,继续分析道,“昆桑上次战败,元气大伤。物资稀缺,还要给大梁呈上岁贡。草原上其他小部落也开始渐渐崛起,赫都定是不甘心他建立的基业渐渐颓败。我大梁可以给他机会富强。昆桑大梁因为七公主,二十年内不会再战。作为属国也好,盟友也罢。互惠互利,没有人不想得好处的。给足了好处,昆桑是不敢轻易跟大梁短兵相接的。”
“八叔是想借兵昆桑,使得赫都的人在战争中得到财富,激发血性。”慕遥接着道,“这对赫都来说,买卖够本儿。昆桑自从西北大战战败后,族内好战血性被挫。这对于一个马背上的战斗民族来说,不是好事。赫都应是会答应这事,至于昆桑周围的其他小部落,西北军还是防守的住的。”
“不错,借昆桑战力,给以他无上财富。凤阳王富可敌国,金银珠宝是不缺的。赫都有了财力,才能改善他们部落的民生问题。”
“时间上来不及。”二皇子插嘴道,“且昆桑嗜杀,杀入我中原,伤我百姓怎么办?”
“那就约法三章,不得杀民,不得滥杀,不得扰民。”
“时间呢,时间让来说,赶不及。”二皇子竭力反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慕遥摇头,“二哥这是在怕什么?还是在顾忌什么?”
“三弟多虑了,二哥不过是就事论事。”
“时间上,却是来不及。”杜子田道,“昆桑距离西北边疆有段距离,西北边境距离玉京距离也不短,更何况还有玉京到凤城的距离。”
“情况也可能没有坏道那个地步,可先派京畿大营统领过去支援,昆桑兵力可稍后再去。”
慕遥话一说完,殿内鸦雀无声。京畿大营负责拱卫玉京,保护皇帝安全。昆桑过玉京,玉京空防,如果昆桑或者是其他周边国家攻入,玉京失守,大梁才真的危矣。
“昆桑不敢。”慕遥再次开口,对着殿内的人道,“昆桑大阏氏可请回大梁探亲。赫都的子嗣可请来大梁做客。赫都不是凤阳王,妻儿的死活不会置之不理。”
“这也太……”众人看着良郡王的眼神透着诡异,昆桑的大阏氏是良郡王的亲妹妹,也是他最疼爱的妹妹,更是为了他和六皇子远嫁。
朝中大臣都知道,杜家兵权渐渐被收回,陆家跟杜家不和已久。为了皇位争夺,七公主自求和亲的事儿,不是什么秘密,可转眼,良郡王就能把妹妹扣下,跟昆桑谈借兵。
这心,也太狠了。也太像皇帝了。
“非常时期行非常事。”慕遥正视那些异样的目光,“慕静涵已经是赫都的女人,是昆桑至高无上的大阏氏,而本王是大梁的郡王。为了大梁,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
“三弟如何能确定,赫都就一定会守诺,且不生反心?大阏氏和子嗣真的能拿捏住赫都这个男人?”
“大阏氏有孕三月。”皇帝吐出了这句话,看着三儿子的目光带着赞赏,够狠,够毒,够城府。只是身子不成,可惜了。
“既然这法子可行,那么昆桑那边还是遥儿去谈?”八王收回目光,最先提出建议和询问。
“良郡王和小二还是回南锣和凤城。昆桑那边,杜爱卿去谈,大阏氏的舅舅,分量足够了。”
“京畿大营派谁领兵?”
“陆将军还在西北驻守,陈家在南疆驻守,让陈松去增援杜九。慕辛胤全局指挥。不到必要的时候,昆桑兵力不必上战场。”
“京城防卫由谁负责?”
“皇帝加封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玉京和宫中安全。”
“臣弟领命。”八王最先出养心殿,去部署安排。
“众位爱卿去轻点兵器装备,请点物质,准备军饷去。”皇帝摆手示意兵部的人退下,对着两个儿子道,“你二人去后宫中辞别你们母妃,纯沙龇3坏糜形蟆!
《大梁睿帝·本纪》记载:熙嘉二十五年一月初八,帝之二子、三子出宫去往凤城、南锣。这是良郡王和二皇子在朝堂之上对立之后,第一次同时奔赴战场。凤城之战后,二人俱有封赏。良郡王被封为亲王,二皇子更是凭借此战直接封王。从此二人开始了长达五年之久的皇位之争,直至新帝登基。
☆、第51章 狭巷勇猛相接处
熙嘉二十五年一月初八,帝之二子、三子出宫去往凤城、南锣。
不日,陈松率领京,畿,大,营,将士一万人马增援南锣,京,畿,营,留守八千人,骁,骑,营新兵五千人,由八王负责,拱卫京师。
昆桑自二十三年嗄奴河一战元气大丧后,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才渐渐缓和过来。
睿帝派杜子田负责西北借兵一事,并着淑佳夫人手书一封送去昆桑。同时下旨令七公主携赫都子嗣回京省亲。
七公主慕静涵收到书信,说服了昆桑赫都出兵。赫都本人并未离开昆桑,他派了一向亲近大梁的莫库率部五千人,过北疆绕过玉京,直取凤城。
西北嗄奴河之战,不仅仅赫都的昆桑损失惨重,大梁也折损了精锐三万余人,骁骑营更是损失惨重,几近全部留在战场上。战后骁骑营剩余士兵留在西北,收编入西北军,归陆将军麾下。
骁,骑,营经过一年多的招收人马,有了五千新兵。这五千新兵平日里在京,畿,大,营,跟京,畿,营,将士一处操练。
这次凤城增援,皇帝调动了京,畿,营,将士,却没有动一向以骁勇善战闻名的骁,骑,营,也是考虑到骁,骑,营,现在的战力不足,经验不够的缘故。
陈松入京,畿,大,营,后,一直明白皇帝的安排。陈家分支驻守南疆已经几十余年,家中叔伯兄弟都在南疆军队中任职。
他自成亲后,一直留守京城。一是他当初年龄小,后来又是西北战乱,倒是也不急于一时;二来,就是皇帝不放心陈家,需的他为质留京。
现在家族的第三代已经起来,皇帝从把他从御林军调入了京,畿,大,营。不出意外,他将跟他的父兄一样,守护南疆,征战南疆疆场。
这次出兵凤城,别的人或许看不清楚这后面的用意。但他身为陈家人,还是清楚明白的。
南疆世子和大祭司不和,南疆王年迈无能。南疆局势不稳,如若南疆世子登基,这位好战的世子,怕是会重挑战火。
凤城距南锣不愿,南锣和南疆接壤。是以皇家才非得要杜家南锣十三郡的势力,不为其他,只因皇家应该在不久后会在南,锣,藏,兵,传递打探消息,以备不时之需。
他去支援杜九杜子诚,也是皇帝为了杜家和陈家关系更加紧固的缘故。南疆只有陈家还不成,杜家以及三皇子,在南疆怕是会有大作为。
为了杜、陈两家通力合作,为帝国卖命。皇帝已经暗中答应了陈、杜两家的联姻,更是把陈家本家出身的慧敏夫人的女儿指给杜家。
这桩桩件件,不过是皇帝为了让两家安心,让两家联姻合作的推动之举。所以,比起杜家,陈家重来都没得选。陈家只能选皇家。
当然,陈松也有自己的私心。皇位是谁的,跟他家其实关系不大,家里也不是非得去掺和皇位之争。
但如果那位置上是她的儿子,总好过是别人的儿子。杜、陈两家有通家之好,陈家当能自保。
陈松率领人马一路疾驰,不出五日,抵达北道口。
北道口因为未受战火袭击,历来又易守难攻,显得巍峨古朴。良郡王率部在北道口驻守,守好南锣最后的防线。
良郡王在三日前已经抵达北道口。杜九把人马分散,沿途追击,救治伤患。实则是没有办法回防北道口的。
良郡王带着贴身的侍卫十五人,组织北道口的百姓自卫防守,等待增援到来。
陈松的到来,缓解了良郡王和杜子诚一方的压力。
良郡王当即留陈松率三千精锐驻守北道口,一来防止凤阳王回击,二来,就是在南锣最后一道防线上加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