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事吗,没事我先走了。”苏葵语气淡淡。
他忽然有些茫然。
沉默了许久,他说:“祝你高考顺利。”
“谢谢。”苏葵礼貌道谢,却没有任何情绪,仿佛和对一个陌生人一般没有两样。
看着她的背影,周平动了动嘴唇,不知呢喃什么,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
七月二十日,一九五九的高考,在江省杨市正式拉开了序幕。
今天的氛围和以前有些不一样,又好像没有什么区别。
七月,正式夏季炎热,一早上起来就已经是晴空如洗,蓝天白云。
一个好天气。
考场门口,班上的同学都看向苏葵,见她对他们点头微笑,这才带上了笑容,信心满满地往考场走去。
李卫民跟苏葵不在一个考场,分别之前,他忽然问:“班长,你说我能考上吗?”
这段时间的努力,真的会有用吗?
原以为苏葵还会像以前那样打击他,他的声音充满忐忑,又有一些不安。
此刻,却听见她略有些温柔的声音:“加油吧,李卫民,这一次,你可以的。”
他只觉得眼眶有些湿润。
高考持续三天,第一天早上考本国语文。
前面的词语搭配、解释加点成语、翻译古文、划分段落和阅读分析,对苏葵来说都非常简单。
最后,是高考作文,共50分,占总分的50%,题目是《记我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贺县高中的学生看到这个题目,脑海里都不由得浮现出高三这学期班长带着大家一起进步的日子。
还有什么比这段一起奋斗的生活更有意义?
他们纷纷提笔。
考场环境封闭,这个年代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只在走廊上放了好些大冰块降温,好多人都汗流浃背,既热得烦躁,心里又紧张。
苏葵仍然是第一个交卷,大家基本都已经波澜不惊了,毕竟以前就是不在一个考场的,也听说过这个“大魔王”的名声了。
他们一边对这种天才表示忿忿,一边又感叹,这就是联考的好处啊,这就是提前模拟的好处啊,要是一上来高考就遇见这种人,他们心态早就崩了,现在都只会“咯噔”一下了。
不过——好像联考的主意也是她出的啊!
第二天考的是物理地理化学,第三天早上是数学,只有五道大题,只不过第一道大题有六道小题而已。
难度基本与以后的高考大题难度相当,对苏葵没有任何难度。
三天考试的最后一场是考外国语,考试时间从下午三点到四点四十,三道大题,阅读测验,英译汉,汉译英,都是与革命有关的篇章。
苏葵几乎可以不用思考,用最快的速度答完题并检查完毕,在全场人的注视中淡然离开。
结束了,她在这个时空一九五九年的高考。
*
这时候还不兴家长送考,都是学校校长和老师陪同,考试期间,怕给孩子们造成压力,他们都不谈有关考试的话题。考试结束,也不问起分数,只让他们回去好好休息。
这段时间,连周六周末都在学习,孩子们太辛苦了,他们老师也陪着辛苦了好长一段时间,不过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这些都是值得的。
谁知老师们不提,学生们却忍不住,兴奋地和苏葵说起话来。
“班长,我觉得我这次考得还可以!”
“我这次一点也不紧张,觉得和之前联考也差不多。”
“这次做的题型我们小组里讨论过好多次,我一看觉得稳了!”
“作文我写的是班长带着咱们班一起进步的故事,我觉得这件事最有意义了,一写就停不下来。”
“我也是!”
“我也写的咱班长!”
大家都兴奋地交流起来,苏葵只是微笑看着,陈校长几人也笑了,看来这群孩子根本没有受到压力影响,这次应该考得还不错?
*
高考成绩将会在八月中旬出来,他们要做的,只是等待。
此时,苏葵收到了来自不同地方的许多封信件。
都是知道她参加高考的,纷纷写信来鼓励她。
京城的陆家一家三口给她写的,说让她安心考试,等着九月与她京城再见。
而作协的几位老师除了关心她的学习外,更关心她的文章。
尤其是徐奚年,他特意写信告诉苏葵,问她看完他的小说后,有没有想过下一本小说要怎么创作?
就是知道苏葵不读文学,徐奚年也没有放弃,不读不代表她就不写了,他让苏葵继续创作,不能浪费了她的才华。
苏葵原本短时间内没想继续创作的,《六月》的主编,同时也是作协的荣誉主席宋万章却在信里提到了一件事。
他告诉苏葵,如果要加入作协的话,必须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有影响力的文章,并且拥有至少两部出版的独立作品,再经过成员推荐,理事会书记处共同讨论通过才能加入协会。
目前来说,苏葵的作品质量是够的,但数量不足。
如果她有意加入作协,就得继续创作有影响力的作品。
苏葵当然是有这个想法的,先不说加入作协能提高文学地位,能定级发工资这回事,就是她已经走到这一步,也没有中途放弃的道理。
她心中略微有了些想法。
*
考完试,苏葵还没有回家,就被赵东方请到了县委办公室里,他和向书记都在。
“上级领导已经同意我们在清河大队举行试点!”向书记看到她十分高兴,“苏葵同志,这次你可是大功臣啊!”
他告诉苏葵,调查组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走访了无数公社大队,听取了所有群众的意见,他们把收集到的信息全都汇总上交。
“上面的数据触目惊心啊。”当时的领导是这样感叹的。
原以为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开始也确实是这样,不想现在已经出现了大问题,为烧柴乱砍山林,做饭人多了浪费劳动力,家里不让养家畜食堂很快供应不足,多劳不能多得群众心里不满意。
桩桩件件的问题发展在一起,已经完全不利于生产。
除了那些家里的懒汉,几乎所有人一听说,那都巴不得尽快解散公共食堂,自己的东西他们想要自己做主。
上级领导听取了意见,经过几次会议的讨论,同意先在清河大队举行试点,如果效果好,更能鼓励生产,就推广向其他地方。
这件事情就交给向书记一力组织,下面的县城公社大队全力配合。
七月二十五日,轰轰烈烈的“解散公共食堂”在清河大队举行试点。
向书记亲自参与了这次解散活动,还让苏葵跟在他身边。
活动在大队的广场上举行,还拉了一个横幅——“清河大队解散食堂试点”
现场还来了许多记者,报导这件或许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清河大队的人什么时候见过这种阵仗?省里的书记,县里的县长,公社的领导,还有那些拿着他们没有见过的机器在拍的记者,说是这事儿要上报纸!
乖乖,他们清河大队要上报纸了?
再一看,那站在书记旁边跟人家讲话的,不是老苏家的葵花吗?
上次人家书记就夸她,现在又让她在旁边说话,这葵花也太厉害了吧!
这还没完,向书记说:“……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苏葵同志提出的意见,给我们的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先为苏葵同志鼓掌!”
底下人都震住了,啥?这主意是葵花提的?
也就是说葵花给人家书记出了主意,人家同意了,实行了,现在当面夸她来了!
他们怎么就跟在做梦一样呢?
所有人纷纷看向苏家人,却见他们也是一脸呆滞,他们也不知道小葵有这么厉害啊!
苏全福却是知道的,看着苏葵都与有荣焉,带头给苏葵鼓起掌来。
周家人也是一脸呆滞,周老娘脸上的表情别提有多后悔了。
周安看看苏葵,不知道说什么,下意识去看大哥,谁知道他竟然看见大哥在给那个女人鼓掌!
大哥疯了?周安也呆滞了。
苏梅就站在他们旁边,眼神复杂。
向书记甚至让苏葵来讲两句话。
苏葵站在大队的广场搭起来的台子上,说道:“同志们,这次能在清河大队举行试点,是国家给我们的支持,是上级领导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齐心协力度过难关,做出成绩来,给领导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苏葵同志说得好啊。”向书记笑,这孩子,一出口就是干这行的好苗子。
他带头给苏葵鼓了掌,下面的人也反应过来了,纷纷卖力地鼓起掌来,这是他们清河大队的荣耀啊!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向书记笑着站在台上:“……我宣布,清河大队解散公共食堂试点正式开始!”
大家都欢呼起来!
解散食堂,分户做饭,厨具炊具发还,不够的县里给补贴,划好自留地,允许各家各户养猪鸡鸭,一场轰轰烈烈的试点运动,划破了时代的序幕。
回家做饭了!做自己家的饭!
大家领着自己的粮食炊具回家,脸上全都是笑容!
有记者上前采访,一位大娘高兴得都不紧张了:“以后各家做各家的饭,能种菜养猪,一家子精打细算,怎么都能活下去!我这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
男女老少,欢欣鼓舞。
看着这一幕,苏葵微微一笑。
那么,她的第二部作品,就是长篇小说《清河乡之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