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应是会的。
她静静地等着,自这一席话后,倒没再听到什么高声呵斥。过不多时,寝殿的殿门开了,皇帝自寝殿中走出,面色铁青,临近外殿殿门时冷不防地看到她,面上有一闪而过的尴尬。
她不理他,垂眸草草一福,就冷着脸从他身边走了过去。
“阿婉!”他伸手拉她,被她用力挣开,他不甘地再伸手,她猛地转头:“那孩子是玉妃娘娘的,法会上的事便是……便是陛下默许的,对吗!”
话至一半,她已然泪水翻涌。然一句句的质问虽狠,却并无半分对昔年之事的鄙夷,字字都只想为自己的孩子讨公道。
他望着她的泪,眸色沉沉,却终是没说出否认的话。徐思婉黛眉紧蹙起,薄唇翕动间,痛苦与失望翻涌而出。
又与他对视两息,她蓦然回身,直直地步入寝殿去,朝太后一拜,启唇便道:“太后娘娘,臣妾已听闻外界议论。孩子的事不打紧了,臣妾愿证明祈祥殿的万般传言皆是子虚乌有,陛下与玉妃娘娘亦不曾有过失礼之事!”
她泪盈于睫,眼眶尽是通红的,但眼泪并不再落下,只在眼眶里盈盈地打转。这副样子就好像在拼力地强忍委屈,却根本忍不住。再加上她一字一句都在顾全大局,太后深深一喟,示意宫人扶她。
身边的嬷嬷直接将她扶到了太后跟前,她低头拭泪,太后握住她的手,温声道:“好孩子,委屈你了。事情到了这一步,以非你一己之力可以扭转,哀家自会料理清楚,你不要操心了。”
她闻言眼泪一下涌得更厉害了,就像是在外受了委屈的孩子被自家长辈一哄,总会忍不住地哭起来。
她于是复又跪下去,仰着脸,手搭在太后膝头:“太后娘娘,丧期之事,臣妾倒觉得没什么可指摘的,陛下与玉妃娘娘感情甚笃,不免有、不免有情难自禁的时候。臣妾只是不明白……陛下素来勤勉也谨慎,怎会在这事上如此大意!祈祥殿、祈祥殿的人那么多,哪有不透风的墙……”
她越说哭得越狠,花晨递来帕子,她边擦着边又哭道:“臣妾心疼孩子,却也不得不恼陛下的糊涂。怎的就连、怎的就连自己的名声也不要了呢……”
她这般说着,知道他必定在听。他听下去,自会想到那些念头是从何而起的,心下就有了逃避错误的理由,也大可将这错处推给旁人。
太后的目光亦往殿门处扫了一眼,虽隔着屏风看不见他的身影,却也知他就在殿外。
她心下掂量了一番轻重,睇着徐思婉,意有所指道:“哀家知你心疼陛下。可哀家也要说你一句——这样大的事,你早先竟没同陛下提过么?陛下但凡早些知道,也不会闹得这样大。哀家原当你是陛下跟前的知心人,这事你可实在是不应当的。”
徐思婉一听,就知他对她也生了恼。
他果然很会将错处推给别人。
她望着太后,眼中生出感激,哭声中的委屈也更重了几许:“陛下近来政务繁忙,又为臣妾的孩子难过,已是心力交瘁。那几场梦不过子虚乌有,臣妾自己都不知虚实,便不想再让陛下烦心。更何况……”她低下头,抽噎了两声,“臣妾一早便与宫中的诸位姐妹都提过了,可就连皇后娘娘都说,先前并无人失过孩子。臣妾哪里、哪里会轻易往丧期的事上想……后来再被托梦说卒日被偷换,臣妾也是不信的,禀奏皇后娘娘也不过是给自己求个心安,谁知事事担忧着陛下,竟反倒害了陛下……”
她越说,语中的那份悔恨越重。语毕稍顿了顿,又决绝道:“太后娘娘,便准臣妾在诸位大人面前为陛下争辩两句吧!待这事之后……待这事之后臣妾便也无颜见陛下了,日后就都在太后娘娘面前尽孝便好……”
“说什么傻话。”太后摇头,“哀家适才说了,这事已非你一己之力能够扭转。现下哀家还要告诉你,你纵有不妥的地方,也大可不必将罪责往自己身上揽,陛下和玉妃都比你的错处要大得多了。”
徐思婉一急:“可是……”
太后口吻生硬:“若来此一趟只是为了与哀家说这些,你便回去吧,哀家适才刚见了陛下,一会儿还要见一见玉妃。这事瞧着出在眼下,实则症结是在当年,那时你可还没进宫呢。他们两个始作俑者不将罪责担起来,轮不到你来替他们愧疚!”
这话说得怒意分明,大约半是在与她说道理,半也是说给皇帝听的。
她想太后约是真的有些恼,自己的儿子捅了这么大的篓子,引得全天下口诛笔伐,没有哪个当母亲的能不生气。
只不过,太后就算再生气,也总归偏心。这些话里即便听似指摘皇帝的更多,她也知太后心里更怨谁。
她正需要太后的那一份怨,只消那份怨气够重,这事的结果就会遂她的愿。
徐思婉又抽噎几声,终因拗不过太后,不得不告了退。待她退出寝殿,外殿中已不见皇帝的身影,宫人们亦未多说什么。她就对适才的一切也佯作不知,在花晨的轻声宽慰下出了门,回漪兰阁去。
寝殿之中,太后目送徐思婉出去,疲惫地一声长叹。
崔嬷嬷示意小宫女上前换了茶,自顾也上前了两步,轻声道:“奴婢没瞧明白,太后娘娘究竟是如何看倩嫔的?”
“她比玉妃强。”太后抿了口茶,口吻不咸不淡,“哀家原道玉妃是个懂事的,谁知竟也做出这等不要脸的事来,与莹贵嫔一路货色。偏生皇帝心疼这两个心疼得紧,若不然依哀家的意思,一人一杯鸩酒灌下去,倒给后宫换个清静。”
“但这回的事,可是倩嫔给捅出去的。”崔嬷嬷小心道,“太后娘娘难道真信她的托梦之言?”
太后失笑:“哀家若信那些,这大半辈子都算是白活了。后宫那些鬼话,也就骗骗男人,如何骗得了女人?”
崔嬷嬷又道:“那太后娘娘就不怪她辱了陛下的名声?”
“若他管得住自己,谁能拿这事辱他的名声?”太后反问,说着又是一喟,“况且,倩嫔总也不会是冲着他去的。哀家瞧着,这事更像是倩嫔先听说了些风声,说陛下为了玉妃的孩子授意他们换了卒日,但又不敢与陛下硬顶,只得出此下策。所以……罢了,这也怪不得她,年纪轻轻又失了孩子,谁能忍得下这口气呢。”
崔嬷嬷这般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宫里的女人能争的事情就那么多,圣宠、位份、孩子,再没有旁的了。
其中,孩子更被许多人视作一生的盼头,一旦失子就愈发痛不欲生,这样的情形下,当然更受不得旁人在自己孩子的法会上做手脚。
崔嬷嬷便不再多说徐思婉什么,只问太后:“现下群情激奋,太后娘娘打算怎么办?”
“得有个人出来平一平天下读书人的火气。”太后淡然道,“若倩嫔真能撑得住事,倒也是个好主意。可她位份低,资历也浅,说话注定不作数。这罪名便让玉妃背着吧,也不算冤枉了她。丧期蛊惑君心的时候她就该知道,巨头三尺有神明,如今事发,焉知不是因先帝在天之灵借了倩嫔的手?”
.
如此又等两日,寿安殿中传下太后懿旨。这懿旨写得极长,有近千字,字字直斥玉妃承蒙圣恩却不知分寸,竟狐媚惑主,引得皇帝酿成大错。
玉妃因而被降至从四品嫔,又褫夺了封号,只得称一声林嫔。
除此之外,太后还罚她每日午时去清凉殿前跪足一个时辰,跪满一个月。
徐思婉听到这等责罚,不觉间倒吸了口凉气。
前头的降位不过是做给外人看的,但后面这一道,却可见太后已容不下林嫔。
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女人会因男人的凄惨而生出心疼,而男人……明面上似乎也会怜香惜玉,实则总是要求颇多。
他们的怜香惜玉,大多是冲着身世凄苦亦或受了欺负的娇弱美人儿。而若这个美人儿真的变得狼狈、卑微,失了体面甚至从前的美貌,他们的怜香惜玉多半留不住几分。
而现下天还热着,太后要林嫔在晌午时长跪,单是出汗就不知会出成什么样子。到时在旁的妃嫔的衬托下,林嫔那副模样就会低贱到尘埃里,他大概连看都不会想再看一眼。
而若林嫔忍不住与他争辩是非,那就更好了。祈祥殿的事原就是她开口提的,若她开口怪他不护着她,在他眼里只会变得更不识大体。
再三日后,天子下诏罪己。罪己诏总是能安抚人心的,尤其是读书人,大多会觉得这等做法颇有担当。再加上丧期已过去多时,林嫔又已降了位,他们再如何追究也得不到什么旁的结果,事情至此就算定了音。
当日晚,皇帝终于又到了漪兰阁。她摸索着他的心思,猜想是因那道罪己诏让他有了底气,觉得天下人都原谅了他,她也不会再与他计较。
她也的确不会再与他计较。她只会记得这件事,兴致勃勃地等着有朝一日告诉他这些都是假的,而她也是有意引得天下读书人来骂他。
卧房中暖黄的光晕温馨惬意,他立在两步外默然看了她良久,终是上前,一字一顿地道:“法事的事,是朕对不住你。但那本不是动了咱们孩子的法事,而是另设了几场,只是用了同样的名义。”
她的脸色依旧冷着,低着眼帘,淡声道:“臣妾听说了。”
“那你不要怪朕了。”他柔声又言,她薄唇紧紧一抿:“臣妾不怪陛下,臣妾只是没想到,在经了那么多事之后……陛下竟会选择与林嫔一起骗臣妾。”
他直听得一愣。
这话恰到好处地引他去想了许多旧事,他自然明白,过去种种,都是林嫔在欺负她。而如今,他无形中帮着林嫔又欺负了她一次,她要他生出愧疚,再记住这份愧疚。
她于是一句句继续说了下去,心平气和,没有感情:“臣妾被方才人陷害那晚,陛下说会为臣妾做主,臣妾相信陛下,得以安心养伤。现如今……陛下却又让臣妾知晓,在林嫔与臣妾之间,林嫔是陛下更想护住的那一个……”
“不是的。”他有些慌了,双手搭上她的肩轻轻颤抖,口吻亦有些急切,“不是的……朕只是无法与你说那些事。”
她闻言迎上他的眼睛,毫无惧色地反问:“陛下是信不过臣妾,还是觉得臣妾不值得交心?”
“不……”他深吸气,“只是、只是因为此事丢人,所以朕……”
她决绝地别过头去,不肯看他。
其实,当然是因为此事丢人,她也知道是因此事丢人。可她偏要这样说,偏要他觉得他对不住她。
“阿婉。”他唤了她一声,手抚在她脸颊上,带着些许无措和讨好,口吻愈显无力,“别生气了,朕日后会好好待你,好不好?”
她紧紧咬住下唇,神情间犹有不忿,却又不再说什么,好似禁不住在妥协于他的安抚。
他很快地得寸进尺起来,拥住她、吻着她,她起先不肯回应,后来情不自禁地应对起来。他见状终于松气,笑了笑,与她挪去床上,之后便是大半宿的沉沦与热烈。
次日天明,她知他起了,却因腰酸背痛得实在起不来就又睡了过去,再睁眼时已临近晌午,花晨上前禀说:“陛下走时留了话……说等林嫔这事过去一些,就下旨晋娘子为贵嫔。”
“知道了。”徐思婉淡然笑笑。
晋封的事,其实只要旨意没下都不作数。可他着意这般提一句,便可见他有多想哄好她。
他愈发地在意她了,她自要对得住这份在意,于是用过午膳就去了清凉殿,行至殿门处,果然见看到了林嫔长跪的身影。
屈指数算,她理当才跪了不足半个时辰,但衣裙上已尽是汗渍,妆容也已花得不能看了。
徐思婉在她身边停了停,眼睛只望着殿门,漠然道:“多行不义必自毙。林嫔自己行事不端,可莫要怪陛下与太后娘娘才好。”
“你嚣张什么!”林嫔忿忿抬眸,盯着她道,“你在这事里又有多干净!什么托梦、什么婴灵,你敢说不是你……”
“不是我呀。”徐思婉衔起一尘不染的微笑,“林嫔姐姐这话说的,好像是我设局加害姐姐一样,可见并不知自身有何错处。姐姐要知道,为着姐姐的一己之私,陛下多年来的清誉可险些毁了,我若是姐姐,现下便不这样攀咬旁人。”
她说得抑扬顿挫,自是气人的。
林嫔狠狠咬牙,一双眸子森狠地瞪着她,终是没再说什么。
徐思婉也不再多言,径自走向殿门。殿门处的宦官伸手将她一挡,作揖道:“倩嫔娘子安。陛下正与兵部尚书议事,只怕不大方便。”
兵部。
徐思婉无声地吸气,抿笑:“那我等一等。”
那宦官又躬身说:“天热,请娘子去侧殿等吧。”
她略作踌躇,摇头:“事关兵部,只怕不是小事。我是后宫妃嫔,理当避嫌,还是不进去了,我随意走一走便是。”
言毕她搭着花晨的手离开,出了清凉殿前的那方院子,有一方精致小巧的花园。
这花园大约不如清凉殿大,景致看起来都修得紧凑了些,可总好过京城皇宫之中的空荡宫道。是以不论是嫔妃还是朝臣,前来求见时若皇帝不得空,就都愿在此处等上一等。
而此处,也是朝臣们进出行宫的必经之路。
徐思婉安然等了近两刻,终于见到兵部尚书陶浦和走了过来。
四下里除却她身边的人外再无旁的宫人,她便不急不慌地行上前,还余几步远时停住脚,福了福:“陶大人。”
陶浦和一怔,遂拱手道:“不知这位娘娘是……”
徐思婉抿笑颔首:“我是倩嫔。”
“哦,倩嫔娘子安。”陶浦和见了礼,眼中露出几许惑色,不知她有何事。
徐思婉慨然一叹:“其实我早想见一见大人,却总不得机会。如今可算见了,有些话终于能与大人说个明白。”
陶浦和一怔,惑色更深三分:“不知娘子何事?”
徐思婉低下眼帘,深深福下去:“陶大人一生为国,原该有儿女承欢膝下。但陶姐姐的事……是我对不住大人。”
“娘子言重了!”陶浦和惊慌失措,一时上前想扶,却又碍于身份不好碰她,只得局促地连连抬手。
他重重地一声叹:“唉!那些事,臣都听陛下说了,是臣那个不争气的女儿一而再地犯糊涂,反倒倩嫔娘子大度,几度为她求情。闹出那么多是非,原是臣管教不严,万不敢受娘子这一礼!”
他说着说着总算回过神,将求助的目光投到花晨身上。花晨会意,忙扶徐思婉起身,徐思婉满目的感激:“大人不怪罪就好。其实……大人若是恨我,倒也没什么,我左不过拿这一命还了大人。我只担心大人因此对陛下心存怨怼,国事当头,只怕牵连大局……”
陶浦和听得心惊,连声道“臣不敢”,心下却又感念于她的这份忧思。
后宫的女人,总是将圣宠与身份看得最重的。尤其是宠妃,有皇帝捧着,最易忘乎所以。
可她却因虑及国事,肯放下身份,为着昔年的旧事来同他赔罪。陶浦和虽觉得她的这般忧心大无必要,却也不得不承认,论这份心,她比自家故去的女儿实在是强太多了。
徐思婉见他这般,总算笑了笑,脸上的忧色却并未减弱,叹了一声,复又轻道:“我一个深宫妇人,朝政之事一概不懂,却也有些担忧之事想问一问大人。大人先听一听,若觉得不妥……只当我没问,如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