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下去。”他望着她,满目担忧,“人这一辈子,会有很多变数。就像你会突然迫不得已地入宫,我也会突然迫不得已地从军。可变数不会总是坏的,好好活着才能等到转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还能有什么转机呢?”她恹恹地笑着,又斟起酒来,“一入宫门深似海,哪怕有朝一日天子驾崩,我当了太妃,日子也不过就是那样。我终究是……终究是要守着一个不喜欢的男人过一辈子的,是好是坏,也没有什么分别。”
她连口齿也含糊起来,像是喝高了,意识越来越不清楚。
可她太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她将话说到这个地步,只消他是个正常男人都要生出几分怜香惜玉的心思。继而生出一份保护欲,想帮她挣脱这样的困境。
这样的心思一旦滋生就完了。一如她在皇帝心底埋下怀疑的种子,那份怀疑便会日益长大一样,这颗种子也会渐渐在卫川心底发芽,哪怕初时再悄无声息,也终究会有不可忽视的一天。
她想,待他去了边关,一定会日复一日地想她。
大魏朝军纪及严,军中见不到半个女子,他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思念自要被加倍催生。
而他只要想她,就会想到她在宫里过的是怎样的日子,他会因为对她的爱生出对皇帝的恨。
她自知这样很对不住他的那份爱,可她很需要他对皇帝的恨。
徐思婉絮絮地说完这一切“旧事”,饮了最后一盅酒,就吃起了菜来。热菜入腹,她渐渐好受了些,重新蕴起笑意,平平静静地告诉他:“哦,陛下让我来与你宴饮,原是想让我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想维护清誉而出的主意,与他无关,免得你们君臣生隙。你若一会儿还去见他,定要记得这一点,莫要让他瞧出什么不对之处。”
“我记住了。”卫川点点头,执箸夹了一条她素日爱吃的开背虾,想送到她碟子里,但刚一伸手就忍住。
那条虾最终落进了他自己盘中,他一边垂眸掐去虾头,一边苦笑:“那日拦你车驾,回去后爹娘就骂了我,我自己也后悔,唯恐给你惹麻烦。所以我后来事事小心,便是围猎时知道你在,也不敢去找你,见了面亦不敢多说一句话。未成想还是给你惹了麻烦,思婉……”
他语中一顿,注视着她:“是我对不住你。”
她摇摇头:“我们之间,没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这话她说得平静,心底却一阵按捺不住的刀绞。
她以为在历经这么多事之后,她早已能做戏做得炉火纯青,说谎更已如家常便饭。
可听到他这样道歉,她还是觉得愧疚,觉得难过,觉得自己合该下地狱去,受上千百年的苦来报偿这些一心对她好的人。
于是她看着他想,等到一切了结,最好就由他送她下地狱吧。
她愿意死在他手里,因为那样,她或许还有机会在最后一刻将一切都与他说个明白,再跟他说一声抱歉。
而且若真能走到那一步,他就一定活着,还会活得很好。
她从不想让他死。哪怕她知道这般推他上了战场,就是让他九死一生。
.
该说的话已然说尽,徐思婉没有在船上多留,遥遥地朝小舟上的宫人们招了下手,他们便撑船折回,载他们返回岸边。
太液池畔,徐思婉身边的几个宫人都守着,另还有个御前差来的,见他们上岸,上前一揖:“小公爷,陛下正忙着议事,就不再见您了,您请回吧。”
“好。”卫川点了下头,唐榆低着眼帘上前:“娘娘,下奴去送吧。”
徐思婉睇他一眼,下意识地想要回绝,但因知道这是他的分内之职,只得点头:“好。”
卫川没有多看唐榆,径自提步离开,唐榆安静地无声跟上,为他引路。
徐思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底莫名生出一股不安,因为她知道唐榆的心思,而唐榆也清楚卫川的心思。
她盼着他们之间别生出什么不快,闹得尴尬总归不好。又盼着他们之间生出不快,因为有了那份不快,他们就都会更在意她。
第78章 私心
卫川与唐榆一并走向宫门, 各自想着心事,半晌无话。
临至宫门处, 唐榆脚下一顿, 卫川余光微动,随之驻足。他侧首看过去,一闪念间隐觉面前的宦侍与旁人似乎略有不同, 却也不及多想,便问:“公公有事?”
唐榆长身而立,一袭淡蓝的圆领袍被他衬得干净潇洒。见卫川主动发问,他颔了颔首:“在其位谋其政, 有些话贵嫔娘娘许是没说出口, 下奴便替娘娘多几句嘴。”
卫川点点头:“公公但说无妨。”
唐榆漠然道:“近来万般纷争,皆是因您对娘娘的旧情而起。而幼时情谊, 原不会公诸于世, 一切导火索无非是您曾阻挡过娘娘入宫的车驾,您心里应当清楚。”
卫川眸光微凝, 深深地吸了口气:“是我对不住娘娘。”
唐榆轻笑:“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便是将这句对不住说上千百遍又有何用呢?”
这句话从一个宦官口中道出,似乎太不客气。卫川倒也不恼,只眉心轻轻蹙了一下, 一语不发地看着他。
唐榆斟酌着, 续言道:“下奴只盼小公爷心里有数, 不要再给娘娘添麻烦了。这京城,小公爷也不要再回为好。须知娘娘在宫中已很不易,只消小公爷出现在这京城之中, 就总会被有心人捕风捉影。天子之怒娘娘已替您承担过一回, 却不能次次都替您担着。”
他口吻和气, 虽则声线如若细辨,似是比寻常男子略细一些,却也只让人觉得儒雅,并不尖锐厌烦。
只是在这份和气之下,似乎有几许若有似无的敌意。
卫川心存愧疚,无力反驳,就点了头:“公公放心,日后若无陛下传召,我绝不回京。”
“小公爷这样说,就是没明白下奴的意思。”唐榆低垂的眼帘下渗出一抹冷光,卫川眉间一搐:“你要我得了圣旨也不回京?那是抗旨!”
“是不是抗旨,要看陛下究竟是什么心思。”唐榆的语调四平八稳,“陛下如今恨极了您对贵嫔娘娘的旧情,只消您回来,陛下就会想起近来的不快,想起那些街头坊间的传言,想起贵嫔娘娘是如何声泪俱下地为您求情。您觉得这样的情形下,您奉旨回宫,您与宣国公府上下就会有好日子过么?说不定哪天就要阖家一起承受帝王之怒,还要平白牵连贵嫔娘娘。”
卫川沉默以对,脑海中只划过徐思婉适才哭得泣不成声的模样。他们已太熟悉,儿时玩闹在一起,他也见过她哭,便会自然而然地帮她拭去眼泪。
可如今,他连伸手也不能。
唐榆淡泊续言:“诚然,小公爷若立下战功,陛下总要下旨召您回朝的。可您心里该清楚,陛下那样做是因不得不为,是因召您回朝犒赏才能安抚一众将领,并非因为陛下多想见您。若是下奴在您这样的处境上,就宁可不回朝,寻些顺理成章的理由搪塞过去,君臣面子上都好看,何乐而不为?”
卫川打量着他,思忖半晌,笑了笑:“公公很会体察上意。可常言道君心难测,公公并不在御前侍奉,就不怕自己揣摩错了,到时既未能帮上贵嫔娘娘,又反让陛下觉得在下不敬,平白牵连了卫氏一族?”
唐榆不料他会这样问,眼底凛光一现。但他很好地遮掩住了,笑意温和依旧:“看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小公爷心里也很明白。此事确如小公爷所言,下奴不在御前侍奉,大有可能想得不对。那就请小公爷自行掂量,是小公爷得了圣旨却因公务缠身未能回朝易引得圣上震怒,还是您身为朝臣却与后宫妃嫔藕断丝连以致街头坊间流言如沸更能让圣上不容。”
卫川面容紧绷,打量着他,不置一词。
唐榆上前半步,二人身量相当,他毫无谦卑地直视着卫川,将残忍的话语一字字地送进他的耳中:“您心里应该明白,只消她还是当今天子的宫嫔,就不能与您有半分半毫的关系。您若真为她好……”唐榆一声轻嗤,带着十二分的轻蔑,“俗话说‘冲冠一怒为红颜’,看似潇洒霸道,却也是要有底气才能为之的。否则这冲冠一怒,不过是既害了自己,又害了‘红颜’。下奴知道小公爷并非那样的枭雄,只求小公爷能看在旧日情分的份上多体谅娘娘的难处。”
语毕他不等卫川的反应,退开两步,低眉长揖:“下奴告退。”
卫川沉息睇着他,他面上并无几分恭敬,礼罢就转身扬长而去。
卫川犹自立在那里沉默了须臾,终是也转身离开。宫门已近在咫尺,他一遍遍地与自己说:走出去,就不再回来了,再也不见她了。
可有些话就像魔咒,念进了心里,撩拨心弦,挑起了一缕令他生畏的念头。
.
拈玫殿里,宫人们前前后后已忙了三日,终于彻底安顿下来。
一宫主位所住的正殿远比小嫔妃们居住的院落要宽敞得多,单是主殿之内就分五间,正当中是用于见宾客的外殿,外殿西北、东北两角各有道门通向旁边,东北边是寝殿,西北边是书房。
紧邻西北、东北的西南与东南是两方侧殿,可以日常小坐说话,也有床榻供人就寝。
除此之外,宫人们住的也都宽敞了许多。原本她身边的宫人中,只有花晨与唐榆、张庆有自己的房间,现如今月夕与兰薰桂馥也都可独住,楚舒月则按她先前所言被迁去了后殿,倒比不少低位的嫔妃住得还讲究了些。
楚舒月两日前就来谢过恩,虽然历经变迁后仍淡淡的,眼中却也有了些意外,直言道:“臣妾当娘娘只是为做戏诓骗林嫔,没想到会真许臣妾住去后殿。”
徐思婉闻言只一笑:“虽是做戏,但本宫真请了旨,皇后娘娘也真点了头。如今后殿又空着,大家都住得宽敞点有什么不好?本宫没多少好心,但也没心思在这点小事上斤斤计较,你日后别得罪本宫,本宫就先留着你这条命了。”
楚舒月无声地点了头,就告了退,但到底也真做出了几分心存感激的样子。
之后这几日,她日日都亲手烹些汤羹送来。楚舒月的手艺也着实不错,至少比徐思婉要强上许多,徐思婉便来者不拒地安心用,昨日正好赶上莹婕妤来贺她迁宫之喜,她还拉着莹婕妤一道尝了尝,惹得莹婕妤惊问:“楚氏做的东西你也敢吃?不怕她要了你的命!”
徐思婉闻言只一哂,仍旧垂眸舀着碗中的豆沙百合羹,一边轻轻吹去热气一边道:“我借她二百个胆子,看她敢不敢。”
今日,楚舒月呈来的是玫瑰羹。汤羹送来时徐思婉正在船上给卫川饯行,回来倒正好边用边歇息。
玫瑰浓郁的香气极能舒缓心情,她坐在茶榻上嗅着清香细品,余光察觉门边人影一动,继而就见殿中的宫人们如潮水般退出去,便不抬头也知是谁。
“送走了?”她问。
唐榆颔首:“送走了。”
她笑笑,又吃了口羹,就将碗放到榻桌上,美眸抬起来,目不转睛地睇着他:“你跟他说什么了?”
唐榆一怔,迎上她的视线,屏住呼吸。
“别瞒我。”她笑意淡去大半,“你若说了什么不妥当的话,现在告诉我,我还有机会去补救,不怪你就是了。可你若坏了我的事,”她语中一顿,“我会恨你的。”
“思婉。”他深深吸气,微微打着颤,低着眼帘又走上前几步。
她觉察出他的不安,正猜想他会不会跪地谢罪,他直接开了口:“我告诉他,日后不要回京了。便是得了圣旨也不要回来,寻些合适的理由搪塞过去,好过回京来令陛下生厌。”
“哦?”徐思婉语调上扬,红菱般的朱唇勾起的笑容摄魂夺魄,“你是怎么想的呢?”
“我不想让他给你惹麻烦。”他顿了顿,“以宣国公府的门楣,只消他找的理由合适,让人寻不出不敬之意,陛下便是心存不满也需多些容让,不会牵连太多。但他如果回京……”
“唐榆。”她打断了他的说辞,笑意尽数淡去,透出几许不耐,蹙眉睃着他道,“你在我面前,最好实在一些。”
唐榆心弦一沉,与她对视两息,终于开口:“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猜错了,但我觉得,你似是想挑唆他谋反。”
他很聪明。
可她从未料到他会往这一处猜。适才他那么说,她只道他是因私心对卫川生出了敌意,就想以这样的法子送卫川去死。
若是那样,于她而言本也算歪打正着。可他现下明明白白地猜出了她的心思,倒令她手足无措。
他缘何会想到这些?他知道了什么?
她便避开他的视线,重新端起那碗玫瑰羹,口中幽幽道:“谋反哪有那么容易?被你说得像小孩子过家家似的。”
“谋反自然不易。”他轻声,“可万事敌不过一个权字。如今两国交战,你支他去从军,大有建功立业的可能。若他自此在军中立起威望,兵权在手,不容小觑。”
她幽然而笑:“可本朝国力强盛,你我都清楚。”
“是啊,你我都清楚。”他也笑笑,“海晏河清,国泰民安,国库却并不充裕。若无人搅扰,这样的强盛或许还能延绵几十上百年。可一旦交兵,将士们在外一日,粮草就如流水般花出去,内里空虚之下的强盛还能维持多久,谁也不好说。”
她被他说得慌乱,执在白瓷汤匙上的手不自觉地添了两分力,扣得之间发白。
等他说完,她还是平静地抬起了头:“这话听着倒很是那么回事,可是我为什么要让他谋反?”
他捕捉到她眼底那抹一闪而过的不安,脸上半分波澜也无:“思婉,你不必慌,你就是要弑君我也不会说出去。若真让我说点什么——”他深深地缓了一息,“我只觉得你未免赌得太大。我知道你的心思不在陛下身上,卫川也的确比陛下要好。可边关将士那么多,你怎知他真能建功立业?便是真建功立业,你又怎知他真会为了你谋反?就算他如有神助,来日当真势如破竹地杀入京中……”
他顿了顿,打量着她:“到时他承继大统,天下美人只要他想要,就皆是他的,你又怎知他仍旧会待你好?”
徐思婉的心弦骤然松下。
原来他虽猜到了她的豪赌,却以为她只是被情爱之事迷了双眼。
她不由心觉好笑。若她当真只为情爱就去做这样的事,那可真是失心疯了。
她倏然又笑起来:“是呀,这事变数那么多,每一步都可能不遂人愿。若要一切如我所想那便称得上是旷古奇闻,真的要让他如有神助才行,我怎么可能傻到去赌这样的事?我实在不知你如何会这样想。”
唐榆一滞,探究的目光直触她眼底,可她毫无躲闪地迎着他,竟寻不到半分心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