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丞浑身泥浆地进来,白着脸道:“叶大人,城外头房子被雨冲垮了!”
叶知县筷子差点插到鼻子上,愣愣地看他:“你说什么?”
县丞如丧考妣:“流民在城外的房子,今儿垮了不少,里头还有好些人没挖出来。”
河南道的百姓十不存一,活下来的人许多都来了南边,朝廷很重视这件事。
“不可能,那些木材都是我从叶家运过来的,绝不会下几天雨就冲垮了……”叶知县沉了脸道。
面对可能有贪赃的嫌疑的上司,县丞心里也直抖,就怕他是个大贪,但人命关天,想着外头的惨状,县丞想想还是咬着牙道:“叶大人,倒下的我去看了,都是泥巴房子。”
叶知县双眼一黑,拍案怒道:“这都是我亲自检查,亲眼看着人将东西发到他们手上的。绝不可能有人偷梁换柱。”
但外头的人能这么想他么?他不敢继续往下想了。
那可是八百多流民!
皇帝已经下令各地必须接收河南道的灾民,保证他们能安稳度过冬日,河南道连刺史和节度使都砍了………
师爷得了小厮传唤,听得这些话儿,脑门子也出了一阵冷汗,当时他早就劝过叶知县不要自己经手,但叶知县年纪还轻,又是头一回当官,正是满腔热血的时候,说什么也要自己来,他佩服这样的人,却不想自己效忠的人只有热血没有手段。
此刻说什么也晚了,师爷两三步凑到叶知县跟前儿,叹道:“大人先别管谁换了东西,先得把他们安顿好再说这些,在南水县这么久,咱们县从来没饿着过流民,他们早不是当初瘦骨嶙峋没一丝力气的人。”
但凡有一丝力气,谁肯认命?他们不就千里迢迢从河南道走到了江南?这些人吃尽了贪官的苦,对贪官深恶痛绝,里头有心人一煽动,会不会新仇旧恨一起上涌,若出暴/乱,那真是不掉脑袋也得掉了。
叶知县听着师爷的话,面上逐渐冷静下来,披了蓑衣就往外走,四岁的小儿子抱着爹的腿吓得大哭,叶知县伸手拍了两下他的背,便将他抱给妻子,带着县丞和师爷头也不回地踏入细雨中。
那头保和堂四处是人,张知鱼被几个大夫使得团团转,这个要扎那个要扎,她只有一副针,有针的大夫都把自己的针借了她用。
雨渐渐小如轻絮飞扬,朦胧的雨丝中,白墙黑瓦的南水县又浮现出它温柔的一面。
张知鱼和大夫们聚在一块儿喝热茶,她年纪还小,赵掌柜特意让小赵大夫给她配了蜜水,每日单给她上这个。
一群人还没喘几口气,外头又来了一人,身穿皂衣腰跨着长刀,一看就是衙门的人。
赵掌柜忙打了个笑脸问:“官爷找哪位大夫?”
马高见过鱼姐儿,情况紧急没跟赵掌柜打招呼就直奔鱼姐儿跟前,几个大夫将鱼姐儿扯到身后,紧张地盯着他。
马高见状一拍脑袋,毛茸茸的熊脸露出一个笑,几个大夫看着他龇牙咧嘴的样儿更警惕了。
马高解释:“鱼姐儿,是我,马高,你爹让我来带你阿公去春河抬人。”
鱼姐儿从众大夫后头露出一双眼睛,看着他的脸回想了一下,对阿公道:“是爹的同僚,上次我去成药坊的路上见过他跟爹说话。”
马高笑:“我还经常喝你家的汤水哩。”说完将张大郎挂在他身上的水囊拿出来递给鱼姐儿。
张阿公一把接过去仔细看了看,认出是儿子的东西,想着定是找着了王大郎,忙让人牵了车马出来,又问马高:“人伤到哪里了?”
马高脸色有些不好道:“王大郎被河里石头划破了肚子,血流了一地,张捕头不敢动他,才让我过来。”
王大郎也算命大,他人生得魁梧,力气也足。在河里翻了几个跟头,呛了好几口水,若是常人这会儿都浮在河上了,他还有力气勾着河边的树枝往上爬,等被他们找到时,王大郎才发现自己肚子破了个口子,河堤上蹭了一路的血。
张知鱼始终记得那日是王大郎和黎婶婶救的她,穿了蓑衣拉着高大夫也要跟着去,还跟阿公道:“万一出血点太多,我和高大夫一块儿多些把握。”
保和堂会止血针的只有他们两个,张阿公点点头,让长生扬鞭往春河赶。
下车时远远地张知鱼就见她爹在河堤上用木头做个了遮雨的棚子,叶知县还催着他去城外挖人,隔着细细的雨幕,父女两个遥遥相望,来不及说上一句话,张大郎便带着手下的兄弟往城外疾驰而去。
爷孙两个到时棚子里只剩了地上人事不知的王大郎和黎氏母子两个。
张知鱼一眼就看到棚子上挂了个跟她腰上一样的水囊,只要大得多,她伸手取下来,里头鼓鼓囊囊的装得都是热水。
高大夫和张阿公先进了棚子,张知鱼喊过长春将黎氏和牛哥儿带到马车上。
牛哥儿自觉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鱼妹妹面前不想做哭包儿,擦了眼泪问她:“我想在这儿陪爹。”
张知鱼道:“人身上有浊气,太多人围着病人对他不好。”
牛哥儿知道是为爹好就不抗拒了,他点点头说,“那我跟娘进去等他。”
到底也只是九岁的孩子,牛哥儿心性纯直,走到一半没忍住,跑过来抱着鱼姐儿哭:“鱼妹妹,我看见爹流了好多血,你最厉害了,要救救我爹。”
张知鱼拍拍他的背,将手头的水囊塞到他手里道:“保和堂就是最厉害的药铺,我们当然得救王大叔了。”
牛哥儿很信任鱼姐儿,虽然还是很担心,但看着鱼妹妹一点都不慌,自己也渐渐冷静下来,一只手抱着热乎乎的水囊,一只手拉着娘往马车上走,瓮声瓮气道:“娘,我们进去等爹。”
里头高大夫摸摸王大郎微弱的气息,连忙取了薄薄的一片参给他含在嘴头吊住命,又剪开衣服一看,那肚里破了老大一个洞,还在往外涌血,赶紧行针止住最大的出血点。
看着还在渗血的伤口,高大夫心知里头剩下的出血点,恐怕不是一个两个,在心底叹了口气,觉得这人恐怕救不活了,便转头看张阿公。
张王两家走得这样近,张阿公无论如何都得尽力一试,抬头跟鱼姐儿两个道:“在这儿治不死也得死,得先止住血回保和堂再缝肠子。”
高大夫喊鱼姐儿过来:“里头还在出血,我找准位置你下针。”
张知鱼取针点头,高大夫年纪也不小了,耳朵不怎么行,但他行针靠的是一双手,高家的大夫食指皮都被磨得又嫩又薄,轻轻搭在脉上就能听得又清楚又准确,他将手指头放在王大郎肚子上摸了会儿,很快按住两个地方,王大郎往外涌的血便少了大半。
张知鱼凑过去看清楚出血点,示意高大夫放手,高大夫见鱼姐儿扎了许多针对她的针法有数,用嘴型数到三便放了一只手,血刚涌出来,张知鱼便将针快速扎在边上止住了血。
王大郎肚皮里有许多小伤口,这会儿来不及清理,等给他止住血,高大夫便和张阿公一起小心地将王大郎轻轻移到板子上,抬进车里。
马车颠簸,车上只留了两个小的在上头,大人们都在下头走路,只让长生在前头牵着车平稳地往保和堂去。
王大郎肚皮露在外头,肠子都掉了出来,张知鱼用布给他略遮了遮,保和堂的大夫还是看得清楚,都心下微惊,感叹张阿公连这样的重症都敢救,真不怕人死在自己手头,得长生一说张王两家的渊源,再一看呆呆愣愣的两母子,都闭了嘴没再多言。
伙计接过人抬到后院空房,张阿公让人打了热水一点一点将王大郎肠子洗干净,里头还有河里的脏东西,他手大不敢给人这样掏。
张知鱼便接过去在肠子头翻找起来,将脏东西和碎掉的内脏沫一点点拣出来。
看着她翻出来的东西,张阿公默了会儿道:“好在里头没怎么碎,不然神仙也难救。”
等鱼姐儿翻干净王大郎的肚子,张阿公便一点一点用羊肠线将里头破裂的地方缝起来,又将肠子给他装进去封住肚皮。
小天见着鱼姐儿满手的血出来,转头出去就扶着树干呕,高大夫看着他叹了回气,转身又摸摸王大郎的肚子,见没再出血才松了口气,“老张,你有几成把握?”
张阿公也拿不准,他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给人缝肚子,以前摔破肚子的人,都等不到他去就咽了气,但基本的判断他还是有的,道:“只要不起热,一切好说。”
只要不烧就说明里头洗干净了,没得脏东西留下,但这样的伤,又哪里是光靠这个就救得了的。
王大郎失血过多,要用参补气生血,在普通人家,这是一笔巨款,王家也是普通人家,恐怕拿不出来这笔钱。
黎氏听了怔怔地坐了会儿,抬头问鱼姐儿:“得用多少钱的参才能治好大郎?”
其实有可能多少钱都治不好,这里没有无菌环境,她给王大郎选的房间都已经是用刚艾熏过的,但春河的水最近可谈不上干净,她和阿公洗了几遍才洗干净里头,很可能王大郎不会死于出血但却会死于感染。
黎氏见鱼姐儿沉默下来,似也想到什么,“我去家去拿钱来,总得试试救他,夫妻一场往后去地下我也对得起他了。”
很快黎氏就抱了一个木盒子过来,夫妻两个这些年也存了不少钱,加上今年黎氏在河上发了一笔,洗数下来竟也有六十两银子,又有娘家人送来的十两,和柳儿送过来的二两银子,李氏掏的五两私房。
算下来足足有七十七两银子,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巨款,但对王大郎的伤也是杯水车薪。
一根参往往要百两,王家这样的钱,只用得起切片的参,张阿公见着银子,不料他家竟有这些积蓄,张家在今年以前家里存死存活也就存了二十几两。
想起李氏和黎氏合伙做的生意,张阿公心下微惊,他知道自从新租了船,两人一直是李氏拿的大头,黎氏还能拿这么多出来,那自家估计也有不少。
儿媳妇竟默不作声就挣了这许多钱,张阿公想起儿子还在卖身似的赚几个辛苦钱,不由道:看来鱼姐儿是替了她娘,李家女眷的血脉是被貔貅开过光不成,何以个个都这么厉害。
张阿公一边想着,一边将开好的方子交给黎氏,让她去柜上拿药,道:“大火快煎三刻钟,煎了就赶紧端过来。”
作者有话说:
超额还完债。
这章后边不再捉虫了,会高审。
第74章 、后生可畏
很快黎氏端来一碗黑乎乎的药, 屋子里的血腥味很重,闻久了人也不舒服,这碗药一到, 里头的三个人都轻轻吐了口气。
黎氏身上又湿又黏,她不敢进去, 站在门口把药递给张阿公。
鱼姐儿见她进来这么久还面色惨白,便摸摸她的手, 冰得她一下就皱起眉头, “黎婶婶,你先回家换衣裳,你才淋了雨,不换干净也要生病。”
黎氏神色有些不好, 叹了口气,看着鱼姐儿问:“你王大叔能活下来吗?”
她刚刚在外头听见有的大夫们闲聊, 虽然听不到他们说的什么, 但是光看神色就知道不太好,她在船上天天杀鱼,开膛破肚的鱼有哪条活得下来?
张知鱼已经得了阿公和高大夫嘱咐,没敢乱说,也没敢打包票。只道:“如果王大叔醒过来三四日内不起热,能恢复的概率就有七八成。”
黎氏松了口气,这就是还有得救,她身上一下就有了力气, 看着自己的模样也失笑,对鱼姐儿道:“我这就回去一趟, 你王大叔劳烦你先看着。”
张知鱼冲她一笑。
牛哥儿自然也得回去, 他在这儿也是干坐着。
张阿公和高大夫闻言又低头看王大郎, 伸手摸他的头,检查他的肚子,见没烧也没出血,但危险的不是现在,起热往往在夜里。
两人嘀咕一阵,张阿公便扭头跟鱼姐儿道:“你也回去,白日来替高大夫的班。”
王大郎伤得这么重,晚上肯定不能挪动,不仅如此,高大夫和张阿公还得留下来守夜,防备他夜里不好。
张阿公跟黎氏道:“过来时再给王大郎带些干净衣裳。”
王大郎乡下去贩菜怕糟蹋衣裳穿的都是粗布衣,现在又烂又脏,已经被他们扒下来丢到外头去了,连王大郎身上都被擦得干净。
鱼姐儿和牛哥儿都被黎氏一起带回了张家,此时天已经放晴,但路上青石地板还有些润,竹枝巷子里许多街坊却都坐在水井边的大石榴树底下聊天。
今儿去找王大郎,若不是只有一个男丁的人家,大伙儿都出了家里的小子丈夫去帮忙,找着人的时候现场有不少人,许多人都看到了王大郎肚子上破了个洞,肠子都在外头。
半日过去,王大郎翻船划破肚子的消息都传遍了,好些人回来就摇头说是当时就不曾喘气,也有人道王大郎被人拉上岸,还走了几步才低头看到肚子上有个洞,他不以为意,甚至谈笑风生地自己架马带着鱼姐儿几个往保和堂去。
张知鱼半天找不到词,连牛哥儿都怀疑起来,看着她问:“我爹是自己走过去的吗?”
张知鱼:“……你跟我都在车上。”
牛哥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道:“有可能是咱们记错了,等爹醒来我问问他。”
黎氏心头再难过也给儿子蠢得发笑,将两个孩子送到张家,自己便转回家去换洗。
李氏往她手里塞了个热乎乎的虾饼路上垫肚子,丝丝缕缕地油香传过来,两小孩肚子登时便响起来。
两人从早忙到下午,都还没来得及吃午饭,这几日顾慈身体也有些不好,一直在家没出门,听了王大郎的事也跑过来问她:“你真给王大叔缝了肚皮?”
“是我阿公缝的,我只是过去帮忙止血。”张知鱼捧着碗吃鱼肉粥,里头李氏为了驱寒还给他们放了姜丝,又辣又香,她吃得浑身暖融融的,头也不抬地跟顾慈解释。
张家人吃饭都很认真,谁坐在他们旁边都得发馋,顾慈也一样,眼睛一直盯着她的碗。
这个粥没放什么料,也容易克化,他可以吃一点儿。
张知鱼会意,拖过一只碗给他舀了一小勺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