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也难怪,怀光连环杀人案是二十年前的旧案,而且早就已经结案了。
当年在怀光市,短短三个月间,接连有五名年轻的女性在自己家中被害身亡。
这五起案件最醒目的共同点就是,女死者身上都穿着鲜艳的红裙子,现场散落着玫瑰花花瓣,死因是腕部遭到割伤,失血过多,导致死亡。
由于案件的严重程度超乎预料,当局提前跟多家媒体打过招呼,在调查没有取得进展前,禁止做任何猜测性质的报道。
虽然当时的互联网还没有现在发达,但堵住主流媒体的口,也堵不住民间千万条小道消息。
各种各样的分析与猜测纷至沓来,真假难辨。无论如何,这起连环杀人案都在怀光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关注。
那时候,王彭泽还在怀光市刑侦支队工作。
起初他侦查思路与周瑾回答的一样,除了对受害者进行常规调查以外,特别注重调查第一起案件。
从起点入手,尽快找出杀人仪式背后的动机。
警方投入了大量的警力进行检索和排查,各类型的小毛贼、有前科的嫌疑人抓了一大堆,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老师很快给出了第一份侧写报告,但当时犯罪侧写还没有成熟到能直接运用在案件调查中,并没有引起重视。”
他们已经从便利店,走到夜灯如水的长街上,雨细细地下着,落在雨伞上,是轻微的沙沙的响声。
周瑾手里的伞随意地斜抵在肩窝处,她侧着头,望向江寒声。
他左手握伞,右手拿着那罐啤酒。
灯光扫在他的侧脸上,眼窝深邃,唇线清冷。
他说:“就在警方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自称是凶手的人向警方投案自首了。他叫陈立,是一名会计。”
周瑾皱了皱眉,“自首?”
江寒声点头:“怀光连环杀人案在当年之所以能结案,就是因为陈立自首。”
“警方带着陈立指认犯罪现场,他非常清晰地描述了自己的犯罪过程,与当时查得的证据一一对应。据他交代,他是不满前妻出轨,才会连续杀害那五个女孩子来泄恨。”
周瑾说:“既然警方封锁了消息,那么清楚作案过程的只有凶手本人了,所以就是陈立吗?”
江寒声眼睛微深:“陈立的口供与证据都吻合,唯一一处不吻合的是,在第一起案件中,法医从女死者身上提取到精斑残留,经过DNA鉴定,并不属于陈立。”
周瑾:“为什么?”
江寒声:“最后给出解释是,死者在被害前与其他男人有过性行为。这个疑点没有经过细究就结案了。”
周瑾微怒道:“这也太武断了?!”
江寒声看她蹙紧的眉头,唇边浮现一丝温柔的笑意,他说:“你跟老师的反应一样。听说他当时冲进支队长办公室,差点掀了桌子,不肯让支队结案。”
他故作神秘地压低声音,补充了一句:“只是听说,当事人不肯承认。”
周瑾想到叼着卷烟的王彭泽,抿笑:“这像王老师的干出来的事。”
“但是没办法。”江寒声的声线又沉了下来,“陈立出现得太是时候了。”
无论是陷入恐慌的公众,还是已经疲惫不堪的警方,都需要一个“陈立”。
DNA不匹配又如何?这样一个小小的疑点,随便找个借口就能解释过去,没有谁会深究。
除了王彭泽。
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声称陈立本人与他的犯罪侧写出入太大,案情还存在很多疑点。
加上五名女死者在死前都遭受过性侵犯,第一个女性受害者体内残留的精斑大概率是属于凶手的。
既然不属于陈立,就要继续追查究竟属于谁,这么大的疑点不能轻易放过。
可是就他一个人无凭无据地“叫嚣”,谁会轻易相信?
警方要证据,王彭泽又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周瑾再问:“那王老师认为凶手是一个怎样的人?”
江寒声想了想,回答:“成年男性,怀光本地人,单身独居,没有固定的工作,但具有一定的财力,或善于言谈,或相貌端正。”
因为五起杀人案的案发时间没有特殊的规律,两起发生在休假期间,三起发生在工作日,这就表示,凶手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而根据法医的尸检报告,被害人的尸体上没有任何约束伤,也就是说,从凶手选定目标到杀害目标的整个过程中,她们没有进行过强烈的反抗。
加上对案发现场的勘察,门窗完好无损,说明女性死者一开始是心甘情愿将凶手带回自己家中的,而等她们发现一切都是陷阱时,已经没有了反抗的余地。
王彭泽认为,凶手在女性死者眼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外乎钱、才、貌三种。
而陈立在一家小型公司做会计,拿着低微的收入,其貌不扬,加上沉默寡言,平时在工作单位很不受欢迎。
与王彭泽的侧写结果完全相悖。
当然,这些还不是凶手最鲜明的特征。
本案中最鲜明的特征,是凶手在选择目标时有特定的形象——穿红裙子的女人。
这点是整件案子的关键,它是凶手选择目标的重要标准,也是贯穿连环杀人案的内在动机。
曾经有一个穿红裙子的女人,让凶手极其仇恨,他通过杀害与她形象类似的女人,来发泄自己的仇恨。
王彭泽认为凶手曾经遭遇过情感上的挫败,这一点倒与陈立阐述的动机一致。
不过他曾找到陈立的前妻,经过询问,得到的结果却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陈立的前妻是一个非常传统朴素的女人,连穿着打扮也近乎保守。
她肯定地回答了王彭泽的问题,她从未穿过红色的裙子,也没有出轨,与陈立离婚,仅仅是因为两人性格不合。
听到这里,周瑾说:“陈立的前妻能证明陈立说了谎,这样足够翻案了吧?”
江寒声摇摇头:“老师还没有把报告呈上去,陈立就因为肝癌在拘留期间过世了。”
周瑾:“……”
她心目中冒出一个猜测,陈立或许是替人顶罪的。他很有可能接触过真正的凶手,从对方那里得知了犯罪细节,然后才向警方自首。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伴随他的死亡,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谜题。
王彭泽也有过相同的猜测,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猜测永远只是猜测而已。
江寒声说:“当时连老师也很难肯定,因为陈立死后,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凶杀案。”
“而且犯罪侧写还停留在理论的阶段,一直以来只能作为调查的参考,有时候真相会证明理论的完全错误。”
手中的啤酒罐已经空了,江寒声轻松地将啤酒罐捏扁。
周瑾看着他步伐变得虚浮起来,凑过去一点,握着江寒声的手臂。
她问:“你还好吗?”
周瑾没有再让他喝,倒是江寒声不知道怎么着,一点点把两罐啤酒都喝光了。
江寒声冲她笑笑,神情也是捉摸不定的,认真地说:“我很清醒。”
周瑾心中嘀咕,真看不出来。
江寒声对准远处的垃圾桶,将啤酒罐一抛,清脆的一声碰撞,不偏不倚地投了进去。
他回过头来,用黑亮的眼睛注视周瑾。
“……”
停留了两三秒以后,周瑾才会意,笑着夸道:“好厉害呀。”
江寒声满意地点点头,伸手将周瑾揽在他的伞下。
周瑾索性收起自己的伞,扶着江寒声,与他并肩在雨中漫步。
周瑾看他没有继续往下说,摆起强硬的态度,追问道:“别以为喝了酒就能放过你,我问得问题,你还没有回答。怀光连环杀人案,跟‘8·17’,还有我哥哥,又有什么关系?”
江寒声回答:“‘8·17’死了两名特警,一个是你哥哥周川,还有一个是特警支队的队员李景博。”
周瑾说:“我知道,李景博跟我哥哥的关系很好。”
周川是特警支队的头号狙击手,李景博曾经当过周川的观察员。
江寒声解释说:“李景博在死前与‘8·17’的犯罪成员有过近身搏斗,法医在他的指甲中提取到了血迹。”
周瑾眼里浮现疑惑,这一细节,是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
江寒声继续道:“经过化验以及比对,证实血迹中的DNA,与当年怀光连环杀人案中那枚精斑的DNA一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